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承栽着中华文化与中华艺术的代表性符号——汉字书法经过30多年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积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学术研究以及组织、出版、市场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然而,在热闹繁荣的当代书法的表象之下,却也潜蕴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危机,这并非杞人忧天或危言耸听如果我们以社会大文化的视野对当代书法进行检讨的话,书法显然已经由传统的主流基础地位沦为当代社会文化的边缘状态。当代书法的文化危机集中体现为当代书法文化责任的流失,其直接后果就是当代书法不懈探索与努力实践的艺术成果只能在书法圈内孤芳自赏,而很难转换为社会或大众所理解、所认可的价值评判体系和评判标准社会大众(大众审美)与书法界(专业审美)的书法价值观已形成明显差异与断裂在社会各个层面甚至精英阶层对书法的审美判断力与艺术鉴赏力严重退化的当代文化语境中,专业书法却往往因为自身的文化自闭而让位于书坛一贯嗤之以鼻的“江湖书法"。其典型的社会现实反映就是俗书的盛行与泛滥,这是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一个普遍而又无奈的事实由于大众传媒的盲目吹捧与推波助澜,其社会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专业书法,深深地触及当代书法脆弱的文化神经,令书坛中人耿耿于怀.“江湖书法”无情地揭示了当代书法已经越来越远离当代文化的客观事实,在书坛的大力声讨与尖锐批评之后,“江湖书法”不仅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继续以其拙劣、低俗的书法在当代社会文化活动中大行其肆,占据着广大民众的审美眼光。专业书法对低俗书法的鄙夷与压制已宣布无效,其批评声音已被大众文化的众声喧哗所淹没。更为严重的是,所谓的“丑书”、“嘴书”、“鼻书”、“眼书”、“左手书”、“脚书”等等书法杂耍,亦竞相粉墨登场,屡屡现于报刊电视,出尽风头。
这种现状显然与传统书法几千年孕育的文化地位是不相对称的。当代书法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少有建树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当代书法的文化意义及其责任意识的深层思考。仅在书法圈视野范围内以一厢情愿的标准去指责社会大众的书法审美判断力,只能是一种无关痛痒、无济于事的无力批评,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如何正视当代书法文化责任的流失,重构书法的当代文化形象,促使当下书法更好、更有效地履行时代的文化责任才是当代书法发展的根本选择,这也是当代书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不可逾越的现实议题。
要正视当代书法文化责任的流失,重构书法的当代文化形象,必然要从传统书法的文化责任及其衰减、当代书法的生存方式等方面做些必要的思考与检讨。
书法发展史表明,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特质的传统艺术形式,汉字书法经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积累了极其宝贵、极其丰富的经典范式与实践经验,其表达方式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与文化理想的集中体现,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特点与丰富的文化含量,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是解读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不可逾越的艺术形式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先驱林语堂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时对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丨1丨
从更深层次来看,书法历来强调艺术性与文化性的高度统一,其独特之处不仅仅表现为在汉字书写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以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书写技术为核心的艺术形式系统,更体现为在精湛的技巧、高雅的形式表层之下积淀着的华夏先民在天文地理、自然社会、人类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等非物质的意识形态上的文化语义系统。历代以来,书法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以汉字为基础,书法成为古人必修的“六艺”之一,自然而然地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共同文化基础,以其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荷载着时代的艺术责任与文化担当。“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伦,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诫,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丨2丨尽管在实用主义的文化语境中,古代书法曾被视为文人“余技”、“末技”、“学问中之第七八乘事”,然而,艺文并重乃中国书法一个传统的显著的文化特征。书法不仅仅作为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艺术雅玩形式,由“技进乎道”、“书以栽道”才是书法的最高文化理想与最高艺术目的。“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淨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丨3丨书法这种文化责任与艺术追求双重并举的独特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才逐步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影响这种改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社会文化变革,一个是传播工具转换。
20世纪初的中国,进行着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然而,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接受外来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创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中国新文化等基本文化问题上,却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激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味批判与彻底抹杀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与机械照搬呈现出极大的片面性,其缺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超时代性、超阶级性的合理内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分析、发现与确认。这种错误认识与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除了使当时的政治、经济遭受到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之外,其所造成的文化专制与文化桎梏则更进一步地割裂了现实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骨肉联系。
近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极大地削弱了书法外在的传统文化支撑,以致一段时间内书法曾经被文化界、艺术界严重忽略,甚至一度被排斥于文化、艺术范畴之外。
另一方面,书法毕竟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艺术实践形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新文化语境下,观念变迁,硬笔书写工具置换,特别是电脑信息技术的渗透,书写不再是思想交流、信息记栽的主要形式,汉字的书写性日益淡化;其日常书写作用逐渐被现代技术所替代,导致书法生存的具体文化空间不断萎缩,社会存在基础曰渐狭窄;书法人口锐减,汉字书法逐渐边缘于全民社会,严重消解了书法作为全社会共同的文化基础,割断了书法与社会原有的须臾不可或缺的必然的文化联系。
因为书法对汉字高度依赖的特殊性,书法存在文化生态的缺失,实用书写的退场,使得当代书法与时代文化生活的距离进一步拉大,逐步失去了全民性的特点,导致近现代以来书法与文化的日渐分离。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失序,促使当代书法不得不重新审视沿袭数千年的存身之道,作出以展览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历史性选择。
毋庸置疑,当代书法已进入以展览为中心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实用性的降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艺术性的升级,促使书法走向更加独立、更加纯粹、更加专业的艺术发展历程。当书法褪去实用外衣而以艺术名义独立于世的时候,展厅便成为书法生存、发展的主要空间。随着1980年首届全国书法展览的成功举办,经过三十几年的发育完善,展览已逐渐成为当代书法交流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展厅文化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书法走向艺术化、专业化的必要手段,对书法的中兴功不可没,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冲击与影响也是巨大的、空前的、深刻的,其价值与意义自然不可低估与否认。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会不断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书法展览的意义、价值和本质作出新的理解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以展示与竞技为目的的展览效应导致了书法沦为‘图像时代’的产物,忽视挖掘提升书法本体所独有的内涵与价值,以形式的繁华掩盖了书法文化内涵和诗意品格的缺失,损减了书法文化精神的高度。” 丨4丨书法界已逐渐认识到,展览模式下的“抄书式”的创作是没有灵魂的创作,很难让人寻绎到作者与作品的文化联系,只能将当代书法导向形式化、趣味化、娱乐化的创作倾向。.不断变换形式的当代书法展览作品给人带来的更多的只是纯粹的感官刺激。“当你身心疲惫地从展厅中走出来,如果有人问你哪件作品最好,你脑海里可能会浮现一件或几件留下较深印象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甚至作者是谁都浑然不知,只对作品的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将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从文——书写内容和人——创作主体中剥离了出来,唯形式至上,体现了当代书法艺术美的独立性和纯粹性。面对展厅中悬挂的鸿篇巨制的作品,如走进了书法的原始森林,谁还能细读文词的美妙?谁还能细究文字的正误?谁还能研读笔势往复中的细节之美?大家所感受的只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丨5丨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书法极度地专注于外在形式的开发与拓展,传统的艺文并重立场转化为重艺轻文的现实选择。客观地来讲,当代书法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并不逊色于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代书法缺乏的不是艺术表现力,而是文化判断力。当代书法为应对展览而过度进行形式上的追求必然导致书法文化的单一走向,致使当代书法作品内涵的空洞与贫乏,缺少当代书法所应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降低了当代书法应有的现代文化品质与现代精神水准,进一步加剧了当代书法文化责任的流失。“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书法越来越远离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3在表面的展览、活动的轰轰烈烈之后,人们很难看到它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很难看到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具体的作用和影响。” 丨6丨
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尴尬境遇,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书法对当代文化建构贡献的微乎其微。书法文化辐射力的软弱无力导致当代社会包括文化界、学术界对书法的社会价值的日益忽视。乘虚而入的庸俗化的书法已对社会大众的审美判断力与艺术鉴赏力造成极大的伤害与误导,形成当代社会对当代书法整体认识的偏差与误读
因此,重建当代书法的文化责任势在必行。
在当代社会,尽管书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相对纯粹的艺术形式,然而,书法与生俱来的文化品格依然是书法卓然立世、独秀艺林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当代书法的强大生命力仍然取决于书法潜在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书法的文化回归与大众普及应该是当代书法真正介入当代社会文化生活、重构当代形象的有效路径。“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我们自然不能仍一成不变地看待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而是应在谋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推动书法的创造性转化,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建立起书法的普遍价值。’’ 丨7丨书法的文化回归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世俗化沿袭与庸俗化照搬,书法的大众普及也并非倡导人人参与书法,人人成为书法家。关键是当代书法要担当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责任,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为契机,把握传统文化转型与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调整文化策略,竭力地寻求书法文化责任流失的当代修复方式,积极构建适应当代文化发展需要并引起社会广泛共识的艺术判断与文化判断准则,正确地导引书法的当代审美倾向,重塑书法的当代文化精神,提高当代书法的文化贡献率,无愧于时代对书法的文化期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市场化与世俗化的刺激与催化,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泛文化”时代。尽管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又难于严格、精确定义的概念,历来仁智互见,阐释各异。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AlfedKroeber)和克莱德•克勒克洪(ClydeKluc.khohn)曾在其《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对从历史文献中检索出的百余条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逐一解析与分类,归纳出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等九种基本类型的文化概念。丨8丨但归根结底,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不管物质文化抑或精神文化,总要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严格来讲,“泛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主流文化缺席、凡事皆“以文化之”是“泛文化”的主要特征,一言以蔽之,即什么都是文化,什么都假文化之名而行。“文化”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被滥用得最厉害的一个词。一些“泛文化”现象表面上事事是文化、处处有文化,实际上却往往披着“文化”面纱,操着“文化”腔调,行文化之名而无文化之实,其文化内涵极其单薄与肤浅,甚至存在着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实质是一种反文化现象。因此,在这种言必称“文化”的社会文化大语境中,作为传统文化精粹的书法,在重塑书法的当代文化精神与重构书法的当代文化形象的艺术实践进程中,要充分注重书法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升华,警惕“泛文化”的诱惑与侵染,避免沦为“泛文化”的工具,陷入新的世俗化的文化危机。
注释:
[1]林语堂:《十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85页。
[2] [3]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12、530页.
[4]陈洪武:《当代书法的精气神》,《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学报专刊2010年4月13曰第1版
[5]李刚田:《形式至上.:当代书法的审美误区》,《光明日报》2009年6月14日第4版。
[6]陈履生:《踵论“中国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冯远主编《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构建——中国美术馆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7]姜寿田:《当代书法大众化之失与当代书法的文化失范》,《美术观察》2007年10期
[8]详见陆杨:《大众文化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8頁。
作者单位:福建省华安县文化馆